小吃一惊
《杂炊》
何为杂炊?日本的一种粥,是加入切碎的野菜之类熬成的。
这种混杂吃法,在福建也相当普遍——
“佛跳墙”。据菜谱说“内有原料18种:海参、鲍鱼、鱼翅、干贝、鱼唇、花胶、蛏子、火腿、猪肚、羊肘、蹄尖、蹄筋、鸡脯、鸭脯、鸡肫、鸭肫、冬菇、冬笋”等等,分别经过多种厨艺加工,最终合于一坛,其香足以让佛禅坐不定,跳墙寻味。
杀猪饭。先将米磨成粉,干制成碎粒,下锅煮糊,加入猪杂、酸菜及时蔬——杀了猪的人家煮一大锅,分赠邻居一家一大碗,同享喜悦。
拗九粥。拗九节(正月廿九日)时吃的一种混杂的粥,福州人早晨吃,用的是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闽中人用的是猪肉、各种禽内脏及“山珍海味”,煮成咸稀饭,晚间吃。
莆田的卤面和闽中的泥鳅粉干、闽西的炒粉、闽南的咸饭等等,内有多种配料,也是传统的“杂炊”。连城的涮九门头,更是别有风味。
现代的杂炊花样就更多了,往往用多种精米及粗粮混合菜蔬或晕腥一锅煮,取其营养丰富。还有杂烩汤、七锅八味汤、各类火锅,不断推陈出新,美不胜收——呵呵,我把杂七杂八的吃法一锅炊了。
杂炊,其味如何?松尾芭蕉的俳句写道:“啜粥听琵琶/犹如粒雪敲檐声”。妙哉!
《田螺》
田螺属蚌类,有壳,是软体动物,那个圆片状的盖子,叫作厣(读作“眼”)。尾部有仔螺,孕育一年后产出,约百来只。《本草》说,田螺的肉会随着月的圆缺而肥瘦。——洞察至此,螺若有知,定会吓得弃壳而逃。
哪丘水田有螺,年年都会有,旱了也仍有,所谓“田螺含水过冬”,特别能忍。民间有此一说:田螺无脚,最为可怜。——然而,说归说,吃归吃,人类的嘴是堵不住的。
《小吃一惊》
沙县小吃中,馄饨与拌面是出了名的。沙县人出外做小吃生意致富盖了房,打趣说:拌面当钢筋,馄饨做砖块。
《本草纲目》提到馄饨,这样写道:味甘,在农历五月初五吞服五个馄饨,可镇鬼邪。在农历六月初六吃了茄子馅的馄饨,可治各种病。
诗人刘禹锡的“椿根馄饨”少有人知。林洪的《山家清供》记下做法:“取香椿根一大两握捣筛,和面捻馄饨,如皂荚子大,清水煮。”说是立秋前后多疬痢及腰痛,每天煮十个“椿根馄饨”空腹吃下,就好了。没病也可以吃,比如有客人来了,让他吃这馄饨当点心,也很好。
林洪还记下了另一种馄饨:“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这道让人难忘的美食有个好听的名:“梅花汤饼”。不知泉州紫帽山一带有没流传下来?
《莆田扁食》
朋友约我去一家莆田店吃饭,尝到了西天尾的扁食,大为惊讶。
扁食,也就是扁肉、馄饨、云吞或抄手,无非面皮包点肉泥,煮熟后带汤上桌。而我尝到的却是杂汤:内有花菜、扁豆、芜荽及其它,当然主角是扁食,可它何其小!小如泥螺。尝一口,嫩而脆,滋味长。怪了,它倒像微型的福州肉燕。
朋友说,扁食皮不是面做的,而是取猪排骨上的肉,不得有肥的,用木槌锤打成泥,加入木薯粉,再打,直到可以摊薄如纸,此后的程序一如沙县扁肉的制法。而煮食时,有加料之说,即:在扁食汤里加入牛肉、牛杂和猪的肠、肝及禽类内脏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讲究的人家,还在馅中添加虾仁、葱、五香、胡椒等。
我说:好吃。
《方言》
闽西某地人出行,在广东省路边店吃饭。
他说,老板,五碗面。
老板说,好哩。
不一会儿,面上来了。某地人生气了,说,炒七八个蛋。
老板脾气好,笑笑说,好哩。
不一会儿,蛋也上来了。某地人说,五碗面、炒了这么多个蛋,你叫我怎么吃?
老板说,吃不了,别叫这么多啊。
某地人说,我说舞碗面,就是来一碗面的意思;我骂你操鸡巴蛋,谁叫你炒蛋了?
老板大笑。
(图片来源:网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cs/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