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杂志医源情皓首穷经创美人间

白癜风的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张涤生(-),江苏无锡人。我国整复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及开拓者,被尊称为“中国现代整复外科之父”,“中国当代美容外科之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显微外科的动物实验,成功进行皮瓣的游离移植,为国内第一人,后于年应用于临床得到成功。在年开展了我国首例颅面畸形矫正手术,掀开了我国颅面外科新篇章。应用烘绑疗法治疗丝虫病后遗症肢体象皮肿,开创了我国淋巴医学新专业,发明应用前臂皮瓣进行一期阴茎再造手术,被国际上誉为“张氏阴茎再造术”,为提高国际整复外科学术水平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28项,发明奖1项;并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工程院光华科技奖等。

  远征军中的年轻医师

  年9月,一辆木炭汽车在贵阳通往昆明的山路上颠簸着。车内,张涤生望着窗外景色,回想着三年来在贵阳市图云关从事抗日战争伤员的医疗抢救工作的一幕幕。自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张涤生放弃了留校的机会而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贵阳城南郊的图云关任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外科学组教官,已经有三年。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独当一面的工作经历也给张涤生带来了许多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为日后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不久,友人薛庆煜以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医处长的身份力邀张涤生到驻密支那的新三十八师军医处任军医处长。

  张涤生接到信后,毅然决定接受远征军邀请,只身前往战争最前方。经昆明,飞越“驼峰”,从印度里多直飞缅北密支那,几经辗转,张涤生赶到了新三十八师司令部报到。报到后不久,师部美军联络官里德(Leed)中校发现张涤生的外科基础和技术比其他军医要高得多,还能讲英语,便向美军上级推荐张涤生到前线,参加美军手术队的急救小组工作。就这样,张涤生成为美军43流动手术队的一名外科医生。

  流动手术队随作战部队前进,前线伤员由担架抬下来二、三十分钟内便可到达,这样可以实施抢救手术。手术队位置离前线非常近,日军炮弹经常在他们做手术的帐篷上空飞过,耳边日夜都可以听到响亮的机枪声和轰鸣的炮声。起初,张涤生常常睡不着觉,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在缅甸的战争岁月里,张涤生做了不少创伤急救手术,不仅提升了外科技术,而且磨练了意志和胆魄。缅甸战役结束后,张涤生所在部队从缅甸密支那空运回广西,准备反攻收复广州。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年春末,为了表彰参军的医师,张涤生被推荐去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进修学院,学习整形外科。

  新兴领域的探索者

  在美国留学期间,张涤生师从整形外科先驱艾伟(R.H.Ivy)教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他还接触了很多其他的领域,也培养了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每逢星期日,他会去博物馆、科技馆,不断为自己补课充电,因此也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开阔了眼界。

  张涤生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医师,不但要掌握专业的新知识技术,还应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新发展,甚至不太相关的学科发展。正是由于广泛的涉猎给他在医学领域的诸多创举提供了灵感和动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上的难题。20世纪50年代,流行一种叫作丝虫病的淋巴系统疾病,患者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后来,张涤生偶然从报纸上发现,一个福建的中医用砖炉烘疗效果不错。由此,他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请医院的技工,给他造一个烤箱,用电治疗,治疗了几个星期、几个月,病人腿肿缩小了,从而发明了烘绑治疗,这也是国内外首创。远红外烘疗机器的设计、思路的来源,就是从中得到启发的,后来张涤生设计了这个机器,每年治疗大量的病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方法治好了例以上的病人。这种方法后来又被日本、印度、波兰、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医生广泛应用。

  张涤生发明的烘绑疗法和微波烘疗技术治疗肢体象皮肿,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开创了我国“淋巴医学”。年在泰国的亚洲整形外科学术会议上,张涤生一篇以名病例总结的烘绑治疗论文获得了大会最佳论文奖。但其后,张涤生将这篇论文投往国际最权威的整形外科专业杂志——美国PRS杂志时,却被退了回来,理由是方法效果虽佳,但未说清机制何在。这件事对张涤生触动很大,于是他和学生们对科研工作加重了份量和投入。通过不断的努力,这种的治疗方法现在被国际淋巴学会定为治疗淋巴水肿保守疗法两种最有效方法之一。张涤生也被选为国际淋巴医学学会首位中国会员及终身会员。

  显微外科的领路人

  显微外科是近代医学领域一门崭新的外科手术技术,它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年,张涤生受到一篇美国人的论文的启发,萌生了用微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手术来提高整形手术效率的念头。当时没有手术显微镜,只有放大镜,放大了之后缝血管;没有显微外科的缝线,张涤生就把常用的丝线劈开来做显微外科的动物实验。20世纪60年代初,张涤生已经在探索血管吻合、皮瓣移植,这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数的先驱之一。张涤生编写的显微外科教材(新加坡世纪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在海外发行。

  在整形外科领域,显微外科技术的出现基本替代了陈旧的带蒂组织移植,可以完成过去难以完成的一次性修复手术。显微外科是二十世纪后叶医学技术重大革新之一。张涤生利用这一技术独创了“中国卷筒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该技术也被叫作“张氏阴茎再造术”,它最初的构思产生于年沈阳开往上海的火车上。那时在沈阳开会,杨果凡教授发明用两前臂皮瓣做显微外科阴茎手术,左前臂、右前臂,一个做尿道,一个做外面的阴茎体,做出来的阴茎比较粗大。所以回来的时候在火车上,张涤生就开始动脑筋在此基础上做修改,并想出了一个在单一前臂上构建阴茎的方法。回到上海,他就着手用海绵和胶布如法炮制,果然获得了成功,恰巧有病人来就诊,张涤生就尝试做了一个,一做就成功,所以后来就叫“张氏阴茎一期再造术”。消息传开后轰动了整个国际医学界,多位世界各国的整形外科专家写信过来讨教手术的方法。意大利显微外科主席曾经提起,他的阴茎再造就完全按照张涤生的方法。

  到今天为止,医院一期再造阴茎手术已经完成了多例,医院随访的一组26名病例中,不但排尿顺畅,而且夫妻性生活满意,其中有7位还生育了孩子。

  张涤生把显微外科引入到整形外科领域,促进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外科,包括骨科、创伤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五官科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整复医学的创新先驱

  创新,不断地创新!进步,不断地进步!迈小步,不停步,永远在进步。张涤生的每一小步,就是中国整复医疗的一大步。然而在这些步子的迈进中,蕴含着张涤生的多年积累和不断创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中,中国的整复外科在张涤生那一代医者的手里一天天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张涤生进行的显微外科皮瓣移植动物实验成功,从而帮助许多晚期烧伤病人恢复了功能和外形。年6月,陈中伟、张涤生合作,成功完成国内第一例食指离断再植手术。整形外科开始了断肢再植、残手重建等工作,迄今不衰。60年代,张涤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外科医师不仅要使伤残者的伤残畸形部位得到修补,还要使伤残畸形部位的功能得到恢复和重建,做到“伤而不残,残而不废”。二十世纪后半叶,整复外科结合各科的特长,创造了不少新的分科,张涤生将显微外科与整形外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整形外科”的范畴,形成了以外形修复与功能恢复有机统一的“整复外科”新概念。张涤生是再造人体美和功能的艺术巨匠,在他的带领下,目前我国的整形外科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某些专业的某些方面居领先地位。

  每年的感恩节,张涤生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江苏患者的感谢信,感谢张老给了他和他的家庭第二次生命,在他当年因重伤无人救治时,张涤生不但给予及时的救治,并像亲人一样,关心他的感受,帮助他走向新的人生。张涤生拥有一批这样的病友,每每相聚,如同老友重逢,感人至深。这是因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他总是用心去关爱患者,为患者着想,为病友所思。他用近70年的从医经历,实践和彰显了“医者仁心”这一最为崇高的职业精神,并用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张涤生既鼓励学生坚持方向,又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他亲自指导和培养的几十位整复外科研究生中,研究方向分布亚学科各个分支领域,大多都秉承师言,坚持在最初的专业方向持续探索,并不断推陈出新,这也是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所在。

  张涤生在专业领域总是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紧紧把握住学科发展的脉搏和主线。比如把显微外科引入到整形外科创立整复外科,并提升到修复重建外科的高度,是学科发展的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学科领域和空间,也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又比如他最早创立我国的颅面外科并著书立说,思考并倡导颅面和颌面外科联合,建立更适合学科协调发展的颅颌面外科,无不登高望远,体现其长者智慧。前些年在看到美容外科蓬勃发展但又良莠不齐时,他既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整形外科技术能够在今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满足求美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另外又担心若不规范管理和严格要求,也会带来不应有的并发症和问题。张涤生早在多年前就为此撰写了《紧紧把握整形外科的方向》一文,呼吁业界注意,可惜仅发表在专业杂志,受众有限,但即使现在读来仍觉耳目一新,富有时代感。

  张涤生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和后备骨干的培养更值得称道。国内整复外科领域上百人次出国留学进修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推荐和支持,他常教导,做外科医生务必要三会:一是会做,二是会讲,三是会写。“会做”就是要把手术做好、做精;“会讲”就是把经验传授给学生和后来者,达到教学相长、知识传承,更重要的是能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演讲表达;“会写”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和创新及时地在国内国际杂志发表,获得学术同行的认可,英文杂志的发表尤其重要。有位前辈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学科带头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仅是他在其位的时期,而是他离开岗位后学科建设的高度。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复外科的成就和学术地位应该是张涤生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多年来所付出心血的最好回报。

  张涤生矢志不渝对事业的追求、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关爱,不仅惠及学生和络绎不绝的求医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在医学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张涤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的。在科学研究中,他经历磨难和艰辛而矢志不移,始终为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健康幸福而奋斗不已;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他不断坚定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理想,并在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身上,让人看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让人看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宏大抱负;更让人看到了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cs/9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