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自己并把日子过得有趣的人,才能真的享
不夸张地说,每个人在世间营营役役,费尽心思,做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幸福。而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苏格拉底说:“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林语堂眼里的幸福则更加直白而接地气,不过四点寻常家事: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两位老人家,观点不同,却从“物、我”两个角度点出了达到幸福所需的必要条件:对身心的妥善安放。
有这样一个人做到了。
—
01
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前得先找到擅长的东西
▽
汪曾祺这个自诩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老头儿,可能自己都没想到,日后会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时候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家里请着好的私塾先生,有才华的祖父、父亲膝下成长着,书画皆通。从小到大,国文总考第一;画画好,美术老师常让他替同学们改画,自幼就有才子气。
患着疟疾却还是考上了当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文学系,成为他最喜欢的老师沈从文的入室弟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上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他交了一份很短的报告,杨先生看了,当堂宣布他期末免考,听说他爱画,就邀他到住处,给他看自己收藏的画册。
闻一多的唐诗课,汪曾祺替同学交作业,写了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大意说盛唐的诗人们在白纸上画画,晚唐的诗人们则在黑纸上画,故色彩特别浓烈。闻一多看了,大为激赏,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沈从文更是欣赏他,汪曾祺当年在西南联大,还只是试笔阶段时,沈从文就在给施蛰存的信中说:“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沈从文给过他的习作分(满分分)的高分,还到处推荐汪曾祺的文章,说他写的比自己好。
▲汪曾祺(左)和老师沈从文(右)
黄永玉这样评价汪曾祺:“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我一直对朋友鼓吹三样事:汪曾祺的文章、陆志庠的画、凤凰的风景。”其他名人对汪曾祺的赞誉也是数不胜数。
当你喜欢做某件事,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加以练习。当你铆足了劲儿努力地练习,你做这件事的水平就会越来越高。最后,这件事情就会成为你的绝活,大部分人都没法和你相提并论。
—
02
浮躁和自我膨胀是万万要不得的
▽
一直都觉得和尚是个色彩极为神秘的群体,要么是得道高僧普渡众生,要么就是奸恶淫邪无恶不做。但汪曾祺《受戒》里的和尚如此亲切。
当和尚嗓门要大、面相要好,要懂法事流程,要业务精熟会放焰口。和尚也可以娶妻、年底也要杀猪吃肉,还要帮邻里写家书算银钱。说到底,乡间小庙里的和尚也就只是一种职业,就像小区里送牛奶的袁师傅、门口打烧饼的冯小二一样,满载着人间烟火。
最有印象深刻的要属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烂漫纯美的爱情了。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里,一个小小的庙旁,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儿之间产生了懵懂的爱情,有如世外桃源般至纯至美。
▲《受戒》剧照
汪曾祺的小说文字总是这样,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美。但是汪曾祺牵挂的又不光是美,他只是觉得,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而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强调。汪曾褀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
▲汪曾祺画作
汪曾褀的一切,都是诗。又像是一碗白粥,熬得刚好。
汪曾祺先生举重若轻的文风和与世无争的为人,可称是一面镜子。和他相比,当下文坛显得浮躁和自我膨胀。随着人们对他的认识深入,其价值越来越弥足珍贵,其光泽将会被时间磨洗得越发明亮迷人。
也许这个世道有些浮躁,却不是我们浮躁的借口。在浮躁世间沉下心来,不理喧嚣,搁置欲望。简单认真踏实温和,一丝不苟行事为人,一心一意做好本职。
若想体现所谓价值,未必真要荣誉满身,未必真要众口相传。如李宗盛先生所说,“耐心一点,专注一些,做一些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岁月。这些不为人道的瞬间,才是生命被照亮的时刻。”
—
03
生活是很好玩的,很多人却没有发现
▽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他写的文章也是如此地接地气:
我在这些腊梅珠子花当中嵌了几粒天竹果,我到现在还很得意:那是真很好看的。我把这些腊梅珠花送给我的祖母,送给大伯母,送给我的继母。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
他什么都画。人物、花卉、翎毛、草虫都画。只是不画山水。他不只是临摹,有时也“创作”。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斗方,画一棵芭蕉,一只五彩大公鸡,挂在他的画室里(他的画室是敞开的)。这张画只能自己画着玩玩,买是不会有人买的,谁家会在家里挂一张“鸡巴图”?
野菜多半带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更重要的是吃个新鲜。有诗人说:“这是吃春天”,这话说得有点做作,但也还说得过去。
星点不同,瓢虫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吃蚜虫的,是益虫;一类是吃马铃薯的嫩叶的,是害虫。我说吃马铃薯的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蚂蚁上树”原是四川菜,肉末炒粉丝。有一个剧团的伙食办得不好,演员意见很大。剧团的团长为了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到食堂去亲自考察,看到菜牌上写的菜名有“蚂蚁上树”,说:“啊呀,伙食是有问题,蚂蚁怎么可以吃呢?”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团长呢?
为什么西方人把这种花叫做forget-me-not呢?是不是思念是蓝色的。昆明人不管它什么勿忘我,什么forget-me-not,叫它“狗屎花”!
▲汪曾祺画作
另外,汪先生有本书名叫《生活,是很好玩的》,当你看完汪先生那些描写食物的作品,你会发现“生活,也是很好吃的”,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饿得时候根本不敢读,跟舌尖上的中国一样。”
中国人很会吃鸡。广东的盐焗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
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
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这些全是出于汪老热爱观察生活,无俗虑,对于生活的赤子之心。一撇一捺、一字一句,处处皆有人世的趣味。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颠沛流离,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却写出了今人所没有的慢与闲。想必汪曾祺先生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胜利,除了他“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蛰伏隐忍的性格外,特别重要的一点还有“散而庄,淡而腴”的豁达与幽默。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他想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人是有诗意的。
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这样回忆他的父亲:因为我们老“挤兑”他,他就说:你们对我客气点儿,我将来是要进文学史的。我们就说,老头儿,你别臭美了!然后他就跑了,一会儿又出来了。“他在我们家是非常没有地位的,我们这些子女全都欺负他,孙辈也欺负他,我妈妈完全不拿他当回事儿,但是他乐在其中。”
现在的网友都笑称:汪曾祺就是文艺界的泥石流,市井里的小清新。
人过这一生,无需太多大道理,也不谈什么玄奥主题,没有主旋律,就认真感受平凡的事物中所蕴藏的温暖和趣味,感受日子里流淌的慢,享受一段温暖、快乐和具有不凡趣味的人生。
-END-
汪曾祺老师好书推荐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了解书籍详情。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dzz/13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