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ampquot很
我也曾觉得“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这种说法好玩有意思,直到我读到一篇文章才发现,成长的迷恋是很可怕的事情。
为了表达对女儿的亲密之情,很多人会用“女儿是父亲前世的小情人”来表达,同理,儿子也变成了母亲前世的小情人。更甚者,还把前世直接给省略了,变成了现世的小情人。
百度了一下,“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有四百八十多万条,“儿子是母亲的小情人”,有四百五十多万条。可见,此话题提及率是相当高的。
我也曾觉得这样的说法好玩有意思,直到我读到一篇文章。文中的故事是,成年人在好玩的心理下,配合五六岁的小姑娘和当兵的舅舅(舅舅也是配合者)玩了一个结婚的游戏。后来舅舅在战场上牺牲,小姑娘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因为故事中的小姑娘所有未来的梦想都是和舅舅结婚相连的。
对于幼儿而言,很难分清现实和游戏,因此,游戏即现实,这也是儿童需要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原因。
作为母亲,我有时看着儿子也会想,这个如今与我如此亲密的儿子,将来他会有自己喜欢的姑娘,会离开家,会结婚,然后拥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想起这些时,如果说没有些许的失落那是骗人的,但同时也真心希望儿子独立并能够离开我,去探索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作为母亲,我希望我能够做到目送他、祝福他,而不因为对他的爱而设置障碍。
成长的迷恋:俄狄浦斯情结期
亲子之爱是如此浓烈,在文学和神话中几乎是永恒的主题。异性亲子之间超越了亲子关系的爱,则常是悲剧的主题。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借用希腊的悲剧故事,提出“俄狄浦斯情结”与“爱列屈拉情结”,分别指男孩和女孩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异性父母的迷恋。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但他也指出,这种欲望因不被社会所容许,所以后来都受到了潜抑。如果一个人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这种欲望,可能就会像希腊悲剧里的俄狄浦斯和爱列屈拉,受到严厉的惩罚。
相对于多数人知道的“俄狄浦斯情结”所指的恋母情结,被称为“爱列屈拉情结”的恋父情结,则没有那么广为人知。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恋父而妒母,这种“恋父妒母”就产生了“恋父情结”。现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结”通指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阶段。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幼儿在3-6岁期间,进入了俄狄浦斯期,简称俄期,(为了行文方便,只阐述恋母)。
幼儿在心理上成功进入俄期,是重要的成长标志,因为这是其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结果。
关系的分化:从母婴二元关系进入(父、母、自己)三角关系
在恋母前期,幼儿处在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中,即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只有我和母亲的关系,看不到父亲的存在,随着心理的发展,幼儿通过母亲看到父亲。为什么要透过母亲才能看到父亲呢?因为只有幼儿有一天能够发现母亲除了自己,还和另外一个男人有关系,而且是超越自己与母亲之上的关系,这时,父亲才在幼儿的精神层面被看见,二元关系就慢慢让位于三角关系,即我、母亲还有父亲,这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
这时的幼儿可能会说:“妈妈,我要和你结婚”,“妈妈,你给我生个孩子吧”,女孩子可能会说“爸爸,我长大了要嫁给你”等。
可以想象,幼儿发现,原来眼中只有“我”的母亲,竟然眼里还有另外一个男人。如果夫妻关系亲密,幼儿更是嫉妒,努力想要回到母婴二元关系中,独占母亲。当然,想要独占母亲,得先把父亲干掉。对于一名幼儿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幼儿想要干掉父亲的幻想会引发被父亲惩罚的焦虑,小男孩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担心自己的阴茎受到伤害。一小男孩洗澡时嫌水热会说:“太热了,我担心把小鸡鸡烫坏了”。与父亲对抗游戏中,会警告说:“别攻击我的小鸡鸡啊”。
他也可能在日常的游戏或玩笑中攻击父亲等。希望把父母分开的行为和愿望,如有的父亲出差,幼儿会非常开心,偶尔独占也比没有机会强。
心理发展的过程有两种动力,一种是成长的向前发展的动力,一种是向后的退行的动力。幼儿在这两种力量的张力中前行。
角色的认同:男孩学爸爸,女孩学妈妈
如果夫妻关系较好,或者通过母亲的眼睛幼儿感受到母亲尊重父亲,孩子会觉得父亲厉害。随着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他通常会尝试放弃干掉父亲的幻想,“让这个男人去照顾母亲吧,我虽然不甘心,沮丧,但是,我同时也感觉到解脱,我可以自由地做个小孩子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用担心老妈的心情没人照顾。”这或许是幼儿内心的独白。
幼儿开始向父亲认同,一是可以曲线救国,迂回地获得母亲的爱;二是可以进入男人的世界,像父亲那样有力量被尊重。
“我如果像母亲爱的那个人一样,母亲就会爱我。”对于女孩是“如果我像母亲那样,父亲就会爱我。”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女孩像妈妈,男孩像爸爸,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
女孩爱美丽,穿妈妈的高跟鞋,用妈妈的发卡等,要像妈妈那样,即向妈妈认同,进入女人的世界。儿子模仿爸爸说话的语气,崇拜爸爸,希望像爸爸那样有力量等,即向爸爸认同,进入男人的世界。
角色清晰,健康发展。
孩子的噩梦:变成母亲情感上的小丈夫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人意。如果环境偏差太大,夫妻关系糟糕,母亲再过分强势,幼儿无法通过母亲的眼睛看到满足和对父亲的尊重,反而看到的是绝望、无处寄放的心灵、忧伤或愤怒。显然,父亲无法满足母亲,母亲也无法让自己幸福快乐。
此时向后退的动力大于向前发展的动力,幼儿在精神层面就会继续呆在二元世界里,为的是继续守护母亲,满足母亲。表面上看他成功地干掉了父亲,独占了母亲。
然而,成功后的结果就像诅咒一样,孩子可能会牺牲掉继续向前发展自我,毕生追求的是满足母亲的愿望,让母亲快乐和幸福,承担了母亲情感上的小丈夫角色
这样,只有母亲快乐和幸福,孩子才会觉得有存在感,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角色混乱,停滞不前,成年后可能出现各种精神障碍,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他的责任。
一名男孩在幼儿园喜欢打人闯了不少祸,母亲看起来也是很着急。然而,每次谈到孩子打人时,孩子都会看母亲,还带着一丝狡黠的满足的笑。显然,他不是为自己在打,他是为了母亲。原来孩子的这种行为满足了母亲对男人的角色期望,因为孩子的父亲在母亲的眼中缺少男子气、甚至有点窝囊。母亲虽然表现得因此事着急,但情绪却是愉悦的。
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在父亲和母亲关系恶化分居时,夜间睡觉突然开始害怕,于是母亲无奈,只好让儿子和自己睡一张床,男孩得以慰藉母亲受伤的心。然而,即将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与还有浓重女人气息的母亲睡在一张床上,男孩自然会有性冲动,但是对母亲有性冲动让男孩很困惑,同时也带来深深的罪恶感。男孩虽然外形高大阳光,但是,成年后只对男人有性冲动。对女人的性冲动可能被压抑或者被转移到同性身上了。
一名男孩,父亲在家时间很少,一周回不了一两次,全职妈妈的母亲孤独忧伤深重。儿子要上幼儿园了,家里只剩母亲一个人。相依为命三年的母子,儿子怎能撇下母亲不管,独自自由成长。他要回去照顾可怜的不幸福的母亲。怎么办呢,潜意识有办法。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和现实常难以区分,他太想被老师打,常给家人说老师打他,甚至夜间常做噩梦,缩在床角说“别打我,别打我”。最后,只能让他先回到家里。这个孩子白天还高兴地对别人说:“我有精神疾病”,儿童的潜意识防御相对成人来说较轻,语言和行为中常常会流露出来。
家庭的魔咒:男人毁女人,女人毁儿子,儿子再毁自己的女人
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劳伦斯,在其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中,把母子之爱和情人之爱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描写得非常细腻:
所有的孩子,尤其是保罗都特别反对父亲。在父亲莫雷尔因伤住院后,保罗高兴地对母亲说:“现在我就是家里的男人了!”
这种家庭悲剧其实是劳伦斯自己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劳伦斯于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做矿工的父亲因贫困、粗暴和酗酒,与当过教师的母亲感情日渐冷淡。母亲对儿子的畸型的爱,使劳伦斯长期依赖母亲而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爱能力。直到年11月,母亲病逝后,劳伦斯才挣扎着走出畸形母爱的怪圈。
这种恋母或者说恋子情结轻一点时,可能还允许儿子娶个媳妇回家。但是,回到家里还要百般折磨,横挑鼻子竖挑眼等,如情敌一般。
我中学时读语文课本里的《孔雀东南飞》时,对焦老太太也是恨得牙根疼,焦仲卿的母亲估计在封建社会是比较常见的,只不过焦母可能对儿媳刘兰芝百般挑剔过分些而已。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啊,可见当个媳妇多么不易啊,大好的青春拿来熬。女人们相比较对年老色衰的担忧,日子好过些可能更重要。
儿子在哪里,儿子常常逃离现场,留下两个女人对战。所以说婆媳关系,看似不关儿子的事情,其实母子关系才是核心。
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界各国都在不断上演的家庭悲剧是:一个男人毁了女人,然后女人因为无法填补的情感空虚,让忠诚守护自己的儿子继丈夫的位,结果毁了自己儿子的人生,儿子成年后因为承担着母亲情感丈夫的角色,无法给自己的女人完整的爱,毁了自己的女人。
于是,新的轮回又开始了。男人毁女人,女人毁儿子,儿子再毁自己的女人……
我们在象征层面上理解幼儿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不要直接拿来和现实对照。比如,“父亲”这个人虽然现实中存在,但是代表着力量和保护的“父亲角色”并不一定在孩子内心自然存在,孩子仍然可能呆在二元关系里。反过来,“父亲”这个人即使现实中不在,但是代表着力量和保护的“父亲角色”也可以在孩子的内心存在。“父亲角色”的功能发挥是间接的,通过母亲起作用。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zlyy/1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