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呢食材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每一个人从其哇哇落地开始,一直到他寿终正寝,无时无刻不是以食物来维持他的生命,甚至他的健康状况也是由食物的质与量所决定的。正如《内经》所说:“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故《备急干金方》曰:“安生之本,必资于食。”由此可见食物在人生中的重要。
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充饥果腹,发展到研究食物养生保健,甚至除病疗疾的高度。近年掀起的“食养学”、“食疗学”就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问。本篇重点介绍食养学的诸多内容。
所谓食养,就是将食物以作养生之资的方法,从而促使身体的健壮生长(诸如婴幼儿的成长),排除各种干扰(诸如中年人的情绪激动忧烦),满足生理的特殊需要(诸如少女的美容,产妇的泌乳),延长生理寿命(诸如延缓衰老)等,所以食养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本篇将分别按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妇女、中年、老年的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的特点予以介绍。
食养在古代人们早已有所认识,张仲景已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若得宜则益体”。甚至在周代,约公元前年,朝廷中已设有“食官”,专事帝王的膳食,主管调和食味,注重营养,预防疾病。在本草学中所载的药物也不少是由食物为药的,诸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共载药品种,其中61种是日常食品,占全部药品的1/6。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强调以食养食疗为先,不愈然后命药,使食养食疗在治病中占有首要地位。嗣后,孟诜的《食疗本草》、唐咎殷之《食医心鉴》、林洪之《山家清供》、忽思慧之《饮膳正要》、沈李龙之《食物本草会篡》、王士雄之《随息居饮食谱》、费伯雄之《食鉴本草》、章杏云之《饮食辨录》等相继问世,这些都是以食物为主论其养生、治病、疗疾之作。近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保健养生已提高到议事日程,有关食疗之著作日益增多,并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食物何以能发挥其养生的作用呢?一是靠其食性。众所周知,食物虽是一味单一的食品,但从科学分析,它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每种食品中具有各种不同的营养素和其他成分,因此各种食物常具有不同的性味和作用。犹如药物一样,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诸如螃蟹性凉,羊肉性热,乌梅味酸,苦瓜味苦,正由于这些性味特点,由此其“药性”也有差异。诚如《本草经》所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亦如《本草备要》所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各自分别发挥其纠偏匡正的作用。
二是食物中富含有各种营养要素。诸如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葡萄含有充足的糖分及多种维生素,鸡蛋中含有人体易干吸收的蛋白质,茶叶中含有钙、镁、钠、氯、铁、锰、铜、锌、氟、铝等多种微量元素等等。这些营养要素被人消化吸收之后,转化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营养素,以供应人的生理机能活动的需要,怡神益智,健身养性。
三是食物的作用。食物的作用大都是与它的食性和所含成分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有些食物有其特殊的功用,诸如山楂能减肥,芹菜能降压,蕹菜能降低血糖,冬瓜能利尿,南瓜能杀虫,绿豆能解毒,赤豆能消肿等等。至于动物类食品,中医中更有“以脏补脏”的理论,诸如羊脑可以补脑益智,猪心可以补心安神,狗肾可以补肾壮腰,牛鞭(阴茎)可以壮阳治痿等等。这主要是由于“同气相求”的原因,相类之脏器其所含之食性及成分是相类同的。不过猪、羊、狗、牛之脏器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诸如猪脑可以补脑髓、益虚劳,羊脑不仅如此,还能防风寒头痛,牛脑可以治头风眩晕,所以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过如今常用猪之内脏为多,这主要是其货源较多,购买易得之原因,并非都是猪之内脏为上乘之品。然而,正由于各种食物之食性不同,所含之各种营养要素不同,作用之差异,它既能养生,又能伤身,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食之下慎,亦能为害,所以食养亦要注意食忌,切忌恣食,以防“病从口入”。
食养诚然是以食物为主体的养生菜肴或主食,但是其选材并非局限于食品。有部分食养方,都是食物与药品相配伍,利用药物之药性渗人食品或汤汁中,予以饮用,以强身壮体,所以这类菜肴有时又称为“药膳”。其所取用的药物,自身大多不是食品,所以有时用煎取汁水的方式再与食物相混,有时置人纱布袋中与食物同煮,有时研成细末混于汤汁调料之中等等。其使用方式方法众多,随各个食养方内容的不同而有所选择。至于药物剂量,大多为治疗量或略低于治疗量,不可喧宾夺主。在食养中还十分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为取其药性,大多采用蒸、煮、堡、炖、煨、煎等方法,这也随食物之本性而定。若取材良好,而不注意用法用量,则一方面可能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更有虑者,反而碍食伤身,诚为得不偿失之举。
喜欢文章的朋友多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zlyy/1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