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与吸引丨作明佛母的武器
诱惑与吸引:作明佛母的武器
作明佛母,又称咕噜咕列佛母,藏语称“拉姆日吉玛”,为藏传佛教掌管权威及怀法的本尊,亦被认为是二十一度母之红色度母化现,藏传力量女神,西藏诸教派的本尊菩萨之一。
作明佛母的主要职责就是驯服灵界,保护众生不受恶灵的侵害。其全身红色,代表慑服人心,为怀摄十方最殊胜之本尊;四臂代表四种成就(息灾、增财、慑服人心和诛杀恶魔);花箭、钩和绢索代表自然控制一切的力量,以及能慑服三界人天的威力。据藏密说法,以此为本尊修持,可以躲避灾祸,以及迅速增长修行者的福德、智慧和财富,天人共敬。
花蔓弓和花蔓箭
花蔓弓和花蔓箭都是用花制成的弓箭,不同于强调阳刚威力的兵器弓箭,它富有罗曼蒂克的柔和之美。最初它们作为印度教吠陀时期欲神的手持器物,和希腊罗马神话中丘比特的神箭相似,拥有刺中某个对象即可激发爱欲的作用。传说中欲神为了使湿婆萌生爱欲,引诱他从苦修的意志中动摇,曾向他射去五支箭,最后一支箭果然刺进湿婆的心脏,使他丧失了密修之主全部的慈悲神力。这五支携带“不良”企图的神箭让湿婆勃然大怒,慧眼中射出祛邪灭障之火将欲神烧成灰烬,罚他成为失去身躯、不能显现的“爱力”。因而欲神又叫“蛊惑者”、“诱魔”等。他的弓用花或甘蔗制成,弓弦沾满蜂蜜,五支爱箭由白色莲花、红色阿育伽树、芒果树、白芝麻和蓝色夜莲花制成,连菩提树下得道前的佛陀释迦牟尼也深受其扰。
代表欲望的弓箭(局部)
与希腊的丘比特、印度的欲神的武器相比,作明佛母的花蔓弓箭也具有引诱的作用,代表了人们的欲望和热情,但更深层次的内涵,是通过观想自身的这些念想而达到超越、领悟佛智境界的一种修行。
作明佛母布本设色唐卡清代西藏
这幅唐卡中的主尊为作明佛母,其特有的标志就是手中所持的花蔓弓与花蔓箭。与欲神所持的花蔓弓箭不同的是,作明佛母的弓箭除了引诱的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含义是通过欲望来完成对佛的智慧的觉悟。在佛教传说中,作明佛母拯救了一位妻妾成群、沉迷于性事却对王后非常冷淡的国王,使其获得加持,并著《佛母成就法》,使其名盛天下。而在密宗中,情爱活动正是女神拯救世人最为有效的方法。
欲神在藏文中叫“垛拉”,他的花蔓弓箭也被吸纳进入了金刚乘佛教,成为蛊惑或迷惑活动的圣物。欲神满身画有花蔓器物,如:花蔓弓、花蔓钩、花蔓索和五支箭,它们被踩在佛教神灵作明佛母和时轮金刚的脚下。而四臂大红的作明佛母和降伏魔障的红色度母两位女性神,不仅以红色象征欲望和热情,也手持花蔓弓和花蔓箭作为主要武器,尤其作明佛母另两只手还拿着钩索,这种用盈满甘露的红色夜莲花制成的钩索显示出其诱惑力,引人陶醉。五支箭也有特殊的性的隐喻,它们象征着相互爱恋和性的“五续”:微笑、牵手、对视、拥吻和性交,也象征眼、耳、鼻、舌、身“五情”与痴愚、欲取、贪婪、我慢和嫉妒“五毒”、“五官”及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对象及色、受、想、行、识“五蕴”相符。也有说与文殊菩萨头顶上的五个肉髻有关,并将毒障和身之各部相对应:痴愚在头部,欲取在喉部,贪婪在心部,我慢在脐部,嫉妒在“私部”。在这里,五支箭就不再表示爱欲和诱惑,而是代表“五佛智”,是射向五佛精神中心的智慧箭。
代表智慧的弓箭(局部)
在无上瑜伽部中,三昧耶度母的以青莲花制成的弓箭,青莲花象征将世俗的情欲体验转化为胜义体验的能力,其箭头象征她所修持法系的智慧,能够通过空性见将情欲、诱惑等负面力量转化为富有创造力的能量。青莲花弓象征拥有射出智慧之箭的法力。
三昧耶度母的弓箭布本设色唐卡18世纪西藏
这幅比较罕见的唐卡中的主尊为三昧耶度母。她深绿色身,半静半怒,八臂各持法器。其中,左臂上手持青莲花制成的花蔓弓,右臂上手持青莲花箭。三昧耶度母是无上瑜伽密续部与印度金刚空行母密续法系结合的产物。
花蔓钩和花蔓索
花蔓钩和花蔓索是降伏(魔障的)女神红度母以作明佛母化身显现时手持的器物,她被画成手持一张花蔓弓、一支带有红色夜莲花饰顶的箭、一根花蔓钩和一朵夜莲花(其根编成一根套索)。这些器物被画成用白色莲花、青色莲花、芒果花、茉莉花和夜莲花制成,但一般都画成由小红花叶组成。
人们召唤作明佛母来进行降伏、催眠、迷惑和吸引等控制活动。她颇具诱惑力,她的五支花蔓箭是使人产生性兴奋的五种激情,使人发热、失去意识、迷惑不清和瘫痪。可以观想出她的花蔓钩钩住了颇有魅力之男子的心脏或颇有风韵之女子的阴道。她的花蔓套可以套住男子的阴茎或女子的心脏。作明佛母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可以被喻为迷恋花蜜或蜜蜂或盈满香味扑鼻甘露的红色夜莲花,有时也比喻她的花状器物可以进行套、拉、钩和刺的动作。
花蔓钩与花蔓索(局部)
花蔓钩与花蔓索可以进行套、拉、钩和刺的动作,其中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从中可以观想众生的心识与心灵,自爱欲和诱惑中领悟佛家智慧,很快能达到身心自在的境界。
作明佛母布本设色唐卡清代西藏
这幅唐卡中的作明佛母,四臂中两主臂搭箭拉弓,另外两臂分持花蔓钩和花蔓索,象征着欲望的诱惑力,使人迷失和吸引。以作明佛母法门为无上密本尊,通过对这些钩索的观想进行修持,生圆次第修法完备,为即身成佛之法。后来辗转传到藏地,为萨迦派不外传十三金法之一。
END
平台致力传播佛教文化艺术,展现民族瑰宝的艺术魅力
图文来源于网络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处理
编辑:昂文久美
原创文章转载,前后台回复“转载”查看格式
未经授权,自私转载,一律视为抄袭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zz/1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