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理之经络论气化论
《内经》中的“经络”,将人体划分为几个空间区块,这些区块之间的差异在于它们的阴阳之气强弱不同。因此,经络的命名采用了“三阴三阳”的命名方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经络的作用主要是调节阴阳,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经络学说可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和“十二经说”。其中,六经说是经络学说的基础,主要描述了先天之气在人体中的运行情况。六经指的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些经络都起始于足部,沿着腿部上升至头部。《内经》中的六经不包括其支脉、络脉,也不提及与脏腑的络属关系。手五经(不包括手厥阴)被视为足经的络脉,即所谓“六经络手”。这些经络也都起始于手指末端,沿着上肢向心方向行进。六经之间并没有首尾相连的循环系统。足六经(左右共十二条),包括三阴经和三阳经。三阴经如同植物的根,呈“未出地者”之势,而三阳经则如同植物的芽,呈“已出地者”之势。六经皆可视为“阴中之阳”或“阳中之阴”,相对于手经而言。手经为“阳中之阳”或“阴中之阴”。六经皆承载着“真气”(元气),真气由肾中元精所化生。因此,六经之根在于少阴。真气由内向外达四肢末梢,再由六经回归,从而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真气可使阳经兴盛,也可使阴经兴盛。六经在躯干、四肢的排列(以左或右半身而论),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阳经在外,阴经在内;阳经为表,阴经为里,形成一阳一阴相表里的关系。真气不仅有内外的纵向循行,还有在六经之间的横向循行。这就是六经的关(从刘恒如校本)、合、枢关系。天地间的阴阳之气通过六经进入人体与真气相合。天地之阳气由太阳经入,此为“关”,以防邪气侵入。经由少阳而入阳明经。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天地之阴气由太阴经入,此为“关”,以防邪气侵入,经由少阴而入厥阴。少阴为“枢”,厥阴为“合”。天地之阴阳气的进入与转输皆随真气的横向循行。如果因伤于寒冷则邪气易入,于是真气的横向循行逐日逐经加强。六日为一周。第七日再周,如果六经不虚,真气渐趋于平静,寒邪去而不发病。如果太阳经虚,则在受寒的第一日(24小时内)发病。而表现为太阳经证。如果阳明经虚,则在受寒的第二日发病。而表现为阳明经证……如果在受寒后第六日发病,那么一定是厥阴经虚,表现为厥阴证。反过来说,一旦受寒而发病只要询问病人在前第几天曾受寒冷就基本可断定是哪一经病证。这就是所谓“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这种辨证方法十分准确。#寻找百度AI写手计划#在中医经络学说的发展历程中,十二经说的形成是介于六经与十二经说的过渡阶段,主要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在这个阶段,手少阴心经的一条支脉被分离出来,被称为手心主经,后又称为手厥阴心包经。这种分离的原因是因为经络的功能是调节各部阴阳,而人体后天的阴阳是对称的。将手少阴经分出这一支与足厥阴肝经上下对称,又与手少阳经相表里,更便于掌握它们的阴阳关系。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这并不是任意的,只能从手少阴经中分出这样一支。六经用三阴三阳命名是因为它们的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也就是说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所谓“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每条经脉虽然是在阴阳强度相同的区块内,这种“相同”是相对的,只相对于其它区块而言。在同一个区块内的不同部位其阴阳强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例如同是太阳经,手太阳在上,上为阳就比足太阳的阳更强一些。在气化论中,仅精、气、神、形四个概念便涵盖了生命的奥秘。其中,精与形器论中的肾藏之经同义,可称为“元精”。而形,则是所有身体器官及四肢百骸的总称。气,又称真气或人气,可喻为“元气”。神,则可称为“元神”,它不同于“心脏神”之“神”,心脏的“神”在后世道教中被称为“识神”。正如脏象论与经络论都以形器论为基础一样,气化论也是建立在前三论的基础之上。它把形器论、经络论、脏象论中的所有生理活动结果分为四个层面去理解,这样不仅简化了复杂的生命过程,而且更深入地揭示了生命的根本。《素问》有一段论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是从气化论的角度讲述药食气味的作用。药食之气由火煎出,其中因水而出的为阴,食入后作用于形。因火而出的药食之气为阳,食入后作用于精。反过来,精吸收药食之气,形吸收药食之味。形可能因药食之味而受损,精可能因药食之气而受损。元气充满于形,所以味损伤了形也就伤了元气。元气本来由精所化生,而元气充满形又可生精。经过一番化生之后,多余的药食气味分别从上、下窍排出。在四者中,形作为精、气、神的载体,由药食之味来补给。在父母所给的精耗尽之后,形又是元精生成的重要环节。精即元精,使形体发育并保持其存在,同时化为元气。元气是所有功能的总和,包括抗病能力。元神则是生命的最高层次,不同的人其元神的强弱显现不同。一个健康的人,元精应该充足,元气应该有规则地流动,形与气要相称,形与神要相从相随。
上一篇文章: 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八种提升人体阳气的方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zz/1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