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骑士自由思想者王小波
王小波
WangXiaobo
.5.13-.4.11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
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
「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代表作品有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
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并入围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生前两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
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
但当其期望进入内地文坛体制时
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难
王小波在其小说集《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坦承:
“本书得以面世
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
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
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
当归于所有帮助出版它的朋友们”
而年王小波遽然逝世,成为了王小波现象的开端
其作品被空前的传播和接受,在民间与知识界都引起巨大反响
作品的发行量至21世纪仍为90年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
各种形式的王小波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
一时间王小波现象席卷文坛、文艺界与文学批评界
王小波现象的爆破点在于其杂文,值得一提的是
其杂文在身前就曾经受到
人的一切痛苦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
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
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
一千八百种坏毛病
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
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
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
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
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你是非常可爱的人
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
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
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
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说吧,和我好吗?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
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
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
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
还有别爱别人!
我很讨厌我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
也许我是个坏人
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
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
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
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人活在世上
就是为了忍受摧残
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
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黄金时代》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
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
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
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
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一个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沉默的大多数》
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
《东宫西宫》
人在年轻时
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工作与人生》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
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
这里的道理很明白:
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
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三十而立》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
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思维的乐趣》
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
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黑铁时代》
虽然岁月如流
什么都会过去
但总有些东西发生了就不能抹杀
《流年似水》
我时常回到童年
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
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
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活下去的诀窍是
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
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
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
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
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
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
像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
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
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
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
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
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当一切开始以后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
我想要从梦里醒来
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
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不幸的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
假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
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
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
但在我活着的时候
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活下去的诀窍是:
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在很穷的时候
用到自己偷来的东西
感觉妙不可言!
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
而阴茎倒挂下来
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
孤独,寂静
在两条竹篱笆之中
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
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
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
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
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
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
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
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
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
真他妈的有意思
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
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
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李卫公年轻时很有本事
所以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做流氓
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
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渴望变的聪明
在这个世界上
大多数愚蠢的人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作,好色贪淫
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
比好吃懒作好色贪淫更可恶
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
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
我引用昆德拉这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被领导听见了,他就说:一定要把该上帝批倒批臭!
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
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
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雾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你有真正的诗人气质!”
会唱歌的人一定要唱自己的歌
不会唱歌的人,全世界的歌对他都没有用
反熵,不是我们的人,就是奸党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
可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会挤在低处
像蛆一样熙熙攘攘
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
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
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
强忍悲痛,活在这个世上
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
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
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虽然岁月如流,什么都会过去
但总有些东西发生了就不能抹煞
小时候我对生活的看法是这样的:
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
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目的是没有的
具体而言,这个看法常常是对的,除了臭气弥漫的时期
比方说,上学就是在老师手里得高分
上场就是在裁判手里得高分
到了美国,这个分数就是挣钱
鸡多不生蛋,女人多了瞎捣乱
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想必你也知道了:
大多数女权主义哲学家,不管她叫菊兰也好,淑芬也罢
净是些易装癖的男人,穿着高领毛衣来掩饰喉结
裙子底下是一双海船大小的高跟鞋
身上洒了过量的香水,放起屁来声动如雷
搞得大街上的收费厕所都立起了牌子:哲学家免入
假如我要写什么,我根本就不管他格调不格调
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开始谈起
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
当一切都“开始了”以后
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事
我现在只是有点怕死
等死了以后就不怕了
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
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
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人的一切痛苦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
成为思维的精英
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
真他妈的有意思
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很不幸的是
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
使它变得蛮有趣的
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
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
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
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
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
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
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
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
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
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
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
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
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
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
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
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锤骟的过程
5月13日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
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
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是个很大的打击
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
云南兵团工人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
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
50年代初在云南兵团当兵
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
年平反
母亲宋华在延安当工人,原籍山东省牟平县
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
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
或许并非偶然
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
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
在学校中广播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
上初一时“文化革命”开始
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
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
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
后做民办教师
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
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
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
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
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
《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5月,仍旧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
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
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
他报考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并被顺利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当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
年全国高考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
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
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
李银河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
最著名性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
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
地久天长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
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
黄金时代
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
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
继续修改黄金时代
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
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
并利用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看到
留学期间,父亲去世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
唐人秘传故事
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
“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
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红线盗盒红拂夜奔
夜行记舅舅情人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小说黄金时代
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
发表于《联合报》9月16日第24版
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
10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
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
1月,与李银河合著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
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
收入三篇小说
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
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
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写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
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
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
东宫·西宫
王小波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
红拂夜奔寻找无双革命时期的爱情
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7月,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收入五篇小说
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9月
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研讨会
在华夏出版社召开
著名文学评论家及记者近二十人与会
5月,王小波的小说未来世界
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机场上夫妻永别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
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4月11日
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享年四十五岁
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4月26日
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同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
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荒诞性
王小波在自己几乎每一篇小说之中都有“王二“这样一个叙述者,王二身上又灌注了作者王小波身上的某些特征,这样就会造成读者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的一种阅读状态。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写到王二是因为不愿做领导交代的事而进行小说创作,在最初就强调了一切叙述的虚假性,王二的玩世不恭让读者想到王小波的叙事姿态,这样便不再期待从王小波的叙述中获得一种意义,而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因为在最初就规定了一种必然走向虚无的结局。在《黑铁时代》中,王二本身就参与了“黑铁公寓”的管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小波自己与世俗的合谋。这样,最初的强烈的心理冲击就得到缓和,叙述者变得不再可信,叙述者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符号的堆砌,这样荒诞感就诞生了。
历史本来在正史中的面目是清晰、确定、严肃的,但是王小被却将历史放入了一种滑稽有趣的情景之中,使历史降格为满足心理戏谑需要的故事,而正史则被拐下了道貌岸然的面纱,比如在“思想纯粹”的“黄金时代”也有精神上另类的狂欢者,而李靖这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却也像凡人一样拥有庸俗的一面。历史在时间的河流中被抽出,被重新建构,转向世俗的一面,这样原本正史中历史的神秘感不再,历史也失去了深度,而退化为一个空间场,承载着作者创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狂欢,历史在被消解的过程中被俯视,而在历史中的人物的狂欢之中,时间变成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强烈的时间流逝感便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荒诞感。
王小波有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他笔下的文字没有逻辑性,话语和话语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具有很强的跳跃性,比如“假如我叫m的话,和我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那个女人就应该叫f了”,“你在这个世界上呆得越久,就越发现这世界有些人总是在梦游,由此产生的沟通问题对心脏健康的人都是一种重负,何况我舅舅是个病人”,“大学毕业以后,他们让我到国家专利局工作,众所闻知,爱因斯坦就是在专利局想出了相对论”,这种话语的疏离感会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理的疏离感,甚至会放弃对于阅读意义的追寻,只是在话语的把玩之间获得了一种快感,继而又转向深探的荒诞感之中,因为读者已经发现落入了王小波的话语游戏迷宫之中。另外,荒诞感的获得还源于王小波对于一种机械式的生活方式的描述,例如《白银时代》中人们的工作成果总是不停的枪毙,然后循环住复。《未来世界》中人会因为犯错而被取消旧身份,贴上新身份,这样人就如没有灵魂的机器一般被操纵着。《黑铁时代》中,人们生活的黑铁公寓里上班下班都有人看管,人就成为没有自由的木偶。这种生活的机械性往往会引起读者对于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怀疑与思考,而被操纵的生活,会带来一种滞留于异城的感觉,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当中,人没有获得超越而成为一种复杂的关系中的俘虏,这样读者也在对生存命题的怀疑与思考之中陷入了苍凉与荒诞的情绪之中。
性爱
王小波的小说,第一次集中地用“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革命逻辑。王小波既继承了年代对爱情与革命权力关系的思考,具有强烈启蒙意味,也顺应了年代世俗化潮流。他的“革命+恋爱”小说中,爱情,特别是性爱,不仅是日常化的欲望力旦,更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主体价值,进而成为”人性再启蒙”的重大伦理支撑点。这些小说中爱情的价值,就在于对抗革命叙事对人性的戕害、革命集体道德主义对人性的遮蔽。他笔下的“性”,虽有大胆直白的描写,却不指涉颓废的日常化生活态度,而是精英化的价值伦理。他固执地去探索“革命+爱情”的复杂表现形式,批判性地在诸如“虐恋”、“权力关系”等视角下挖掘革命话语对人性造成的创伤,以及革命与爱情多变复杂的组合关系。
深刻揭示革命与爱情在中国复杂的生成关系,是王小波“革命+恋爱”小说独特的思想价值。首先,王小波洞察到革命与恋爱之间的内在相似性。革命与恋爱,都存在“浪漫化”倾向,革命对常规性秩序的破除,契合恋爱中的个性要求,表现出一定边缘性与游戏性。同时,这种边缘性与游戏性,又与情爱叙事的“性”有转喻性的暧昧关系。于是,王小波笔下,道德乌托邦的革命.却变成了“爱情”与“性爱”的青春狂欢。如《革命时期的爱情》,革命红卫兵小将的武斗场,成了少年王二放纵发明想象力的“古战场”,并成就了他与女大学生颜色的姐弟恋。革命与性欲的微妙关系,再次验证了两者在边缘性与游戏性上的相似处,既契合马尔库塞有关爱欲与革命结合的理论,也为重新审视民族国家意义上的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文本基础。革命是“获得认可的欲望”,它天然因其超越现实性品格.而与人的情感欲望,有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王小波的小说试验了两性交往遵循由“性”及“情”,由肉欲到爱情的升华,达到性情交融、灵肉一致的美好境界。由其作品不难看出这样的意向:“性”是最低纲领,“情”是最高纲领。“情”的“升华”与否不能作为对“性”实行禁忌和剥夺的前提条件。但一种仅仅发自本能且止于本能的两性关系是残缺和可悲的,若固执于“性”并泛滥开去,则极有可能从个人悲剧衍生为伤及他人、腐化人性、污染世风的罪恶。所以,西门庆式的“行淫死于肉”和贾宝玉式的“意淫败于灵”,皆不足以构建“性”与“情”两翼的和谐、均衡、幸福。在《黄金时代》中,“性”既是被拯救的对象,也是实现拯救的手段,使其恢复自明和自为的本相,也是破除性别和人际之间有形无形的“藩篱”、破除身内身外的“牢狱“的武器。可以说,王二和陈清扬超越了他们身处的时代,成为启动和践行“(性)爱情多元化”的先锋。
以人为本
王小波“以人为本”的精神立场对于今天的现实道德生活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群体之人,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心所在,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集体第一,个人第二”作为道德准则是无可挑剔的,但不能无限泛化,甚至发展到“目中无人”———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个体之人更应受到尊重。人权,其精髓是“个体的权利”。面对强权,个人是弱者。更容易受到侵犯。所以,整体的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而不平则鸣甚至铤而走险的人,则主要是个体的人。所以,虽然不能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为本”,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个体的存在;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但也要反对个体虚无主义。因此认为王小波强烈的人权意识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对认识人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权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反乌托邦小说所揭示的正是“个人”的危机。无论《白银时代》,还是《黑铁时代》,主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已失去了一个个体的地位,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人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这是极权,是那种被置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造成的。王小波以这个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荒谬的生存体验,作者对这段荒唐历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其二,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不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点。他本是个欣赏逻辑学、数学、科学的人,终身追求着理性与知识。这可以从《有关“错误的故事”》、《科学与邪道》、《科学的美好》、《对待知识的态度》等杂文了解到王小波的思想观点。王小波把文革时期作为其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与他崇拜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宗旨,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剖析世界。这种看法当然有着它先进性的一方面,然而这种看法认为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同样也必然造成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儒家学说是救世良方,道德价值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从而对自然科学知识缺少必要的尊重,以致于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数百年。对道德判断来讲,“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因此,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社会,向社会提供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王小波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同情无数知识分子,比如马寅初和老舍,因为有过生活于不理智时代之不幸。另一方面,作为讲绝对原则,给老百姓灌输不合理思想的人,知识分子也往往犯“建立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之罪。总而言之,王小波倡导以现实、理性为导向:“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与此相反,作为一个自由派,王小波看问题的立场是个人主义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错误是不充分发展个人主义与文化多元化。要真正解决中国从古到今的弊病,必须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北京白癜风哪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zz/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