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我需不需要用暴露后预防PEP
几个月前,我莫名被“火”了一把。起因是一个赴泰旅游的男生,不小心被染艾人妖给鸡奸了,慌张不知所措的他通过知乎找到我,我一边安抚他情绪,一边指导他该如何应对。在我给他的众多指导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他尽快找到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prophylaxis,PEP)药物并服用。所幸的是,通过及时的药物阻断,该男生最终没有感染HIV。
该男生也是一个热心肠,觉得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也许能够对其他人起到一定的帮助,特别是那些和他之前一样,压根不知道还有PEP存在的朋友。所以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片介绍PEP的帖子,并让他的一个大V朋友在微博进行发布。不得不佩服网络传播的力量,很快地,许多新闻媒体,各路大号小号快速跟进,一夜之间仿佛人人都成了艾滋暴露后预防的专家,纷纷加入了对PEP进行科普的行列。
由于帖子里截取了我和他的私信记录,却没有把我的头像和知乎用户名隐去,导致我跟着火了一把。虽然帖子的整体宣传效果是正面的,许多吃瓜群众开始了解到艾滋阻断药的存在,但偏偏就有一些居心叵测又想蹭热度的人认为这是营销,甚至跑到知乎来质问我,我也只有无奈和苦笑了。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够写一篇介绍艾滋暴露后预防的文章,我却一直迟迟没有动笔,主要是因为有几个顾虑,第一,艾滋的暴露后预防药物在我国很多地市都没能普及,宣传再多,病患买不到药,也是徒劳;第二,艾滋的暴露后预防用药有严格的适应人群,虽然PEP和PrEP(暴露前预防)被一些男同群体戏称为“避孕药”,但毕竟不同于一些OTC类的紧急避孕药,不能够随便买更不能够随便吃;第三,PEP的适用情况分为职业暴露和非职业暴露,前者主要针对的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针刺伤和黏膜暴露等情况,后者主要针对的是性接触、共用针具吸毒等情况。要预防非职业暴露造成的HIV感染,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依然是行为干预,即减少性伴、坚持使用安全套、使用一次性的针具等,PEP仅仅只是一种补救措施,其在非职业暴露情况中的保护效果远不如行为干预。所以PEP的重点宣传人群,一直还是以医务工作者为主。对公众而言,有时候PEP宣传多了,但方向、内容没有把握好,很多实际没有什么风险的病患不顾一切的买药来吃,而一些真正需要进行阻断的人却仍旧没有阻断的意识。此次热点事件发生后,我接到的有关PEP的咨询翻了几番,但说实在的,没有几个是真的像事件主人公那样实实在在需要进行暴露后阻断的,对于这些染艾风险极低的人群,PEP能够起到的,可能也就只是一个心理安慰。
关于PEP的适用人群、阻断机理和一些其他科普文章中未涉及的服药注意事项,我在本文里做一个补充:
为什么PEP能够对HIV感染进行阻断?
诚如其他科普文中所述,所谓的艾滋暴露后阻断药,其实就是普通的针对HI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用于阻断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和HIV感染者吃的药物组合并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正常人因某些途径暴露于HIV,在刚刚感染的头24h内,HIV感染局限在暴露部位(肛门直肠粘膜、阴茎、阴道等)皮肤黏膜组织的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等细胞内,若是局部感染未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控制,之后的24-48h内,HIV会随着感染细胞一起,逐步转移到到周围的淋巴结组织,进而就会跟随血液淋巴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处,感染就不可避免了。如果能够抓住HIV感染局限于暴露部位的这1-3天的时间窗,通过强有力的抗病毒治疗,阻断HIV的复制进程,将HIV感染死死地限制在最开始感染的少数细胞内,结合机体免疫系统对这些感染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就有可能阻止HIV扩散到周围淋巴结组织和全身,从而阻断HIV感染。
显然,PEP的效果和服药是否及时密切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强调一旦确定需要吃PEP,一定要尽早的原因。一旦服药时间超过72小时,虽然服药依然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HIV感染对机体的损伤,但要完全阻断感染,几乎就不可能了。
PEP的效果到底如何?
为了研究PEP对HIV感染的阻断效果,科学家人为地让猴子去感染HIV的近亲SIV,实验证明,连续服用一个月的PEP,基本所有实验猴子的SIV感染都被阻断了。但如果PEP疗程只持续了10天,那么大约一半的猴子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感染,如果只吃3天的PEP,那么所有猴子最终都会感染。这些动物实验提示,PEP对HIV的阻断效果,和疗程也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疗程足够,才能保证阻断的效果。
接诊HIV病患的临床医务工作者难免会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接受PEP能够让医务工作者感染HIV的风险降到最低。一项针对美国及欧洲共计名曾经发生过HIV职业暴露(针刺伤)医务工作者的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使用PEP(齐多夫定阻断)和未用PEP的情况相比,其感染HIV的风险可以下降81%。
另外一项针对男男性行为者开展的PEP有效性研究中,68人在高危暴露后服用了PEP,另外86人在高危暴露后则没有及时用药阻断,服用PEP的68人中最终只有1人发生了HIV感染,而未行暴露后阻断的86人中则最终有10人发生了感染。这项研究提示,PEP可以减少87%左右的因高危男男性接触而导致HIV感染的风险。
陆续也有一些其他针对性侵、共用针具吸毒的研究证实,PEP可以减少非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风险,不过以上观察性研究的证据级别略显不足,尚没有针对PEP阻断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考虑到医学伦理的限制,这种让一批人故意感染HIV的研究也不可能进行。但现有研究都表明,PEP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非职业暴露带来的HIV感染风险,不过需要强调的是,PEP的保护效果不是%。
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PEP?
前文提到,PEP不是OTC(非处方药),不是病患想吃就能吃的。虽然服药是否及时对阻断效果很重要,但是否需要服药以及上药前后的评估检测等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是否需要服用PEP,首先要判断的就是当事人到底有没有感染HIV的风险。如果暴露部位发生在阴道、直肠、眼睛、口腔或其他黏膜组织、不完整的皮肤或者经皮穿刺伤,接触到的又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直肠分泌物、乳汁或其他明显被血液污染的体液,而且这些体液携带有HIV(来自于明确的HIV感染者),那么当事人感染HIV的风险就是实际存在的。相应的,如果接触到的仅仅只是无明显血液污染的尿液、鼻腔分泌物、唾液、汗液或泪液等,就算确定对方是HIV感染者,当事人也没有感染HIV的风险,不需要进行PEP。
对于暴露情况确实存在感染风险的,暴露时间又在72小时之内的求助者,有必要积极给予PEP治疗。若是暴露时间超过72小时,PEP则不再推荐。若是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携带有HIV(即暴露源不明确),则需要根据求助者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章开头提到的赴泰旅游的男生案例里,当事人是在被人妖迷晕后发生的无套被动肛交,施暴者还极有可能是一个静脉毒瘾者,这种情况下该男生有明确的HIV感染风险。我除了要求他医院着手暴露后阻断用药事宜,更强调了让他要报警,尽快抓到施暴者进行检测,明确其HIV感染以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如此,PEP的实施才更有针对性。沟通过程中,该男生几次畏惧于阻断药的不良反应想自行停药,也想赶紧回国,均被我严辞劝阻。最终警方抓到施暴者,确认其HIV检测呈阳性,如果当事男生随意停药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最终证实施暴者是HIV阴性,则当事人的PEP治疗也可以及时终止。
服用PEP前后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72h,28天,这是大多数介绍PEP的科普文章都会强调的点。除了及时和全程服药,还有一些事项是考虑PEP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的:
PEP只适用于HIV阴性人群做为暴露后阻断用药。所以,任何人在使用PEP之前一定要先进行一系列抽血检测,明确当下是否已经感染了HIV以及HBV、HCV等其他疾病。女性还需要进行妊娠试验,考虑是否需要紧急避孕等。已经感染HIV的病患,PEP无法逆转感染的事实,此时需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控制病情。当然,检测结果没出来之前可以先行服用PEP,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虽然PEP的用药方案和HIV的抗病毒一线治疗方案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有些艾滋一线药物是不能用于PEP的,比如奈韦拉平,免疫力尚佳的HIV阴性人群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肝损害和皮疹。担心感染HIV的你,千万不要随便找周围的HIV感染者,借他们的药来吃,没有医师的指导,自行服用处方药是十分危险和愚蠢的行为。
PEP的用药方案、疗程一定要遵循医嘱,虽然单药、双药方案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断效果,但疗效肯定不如标准的三药方案,患者切记不能自行减药或者缩短疗程。
PEP一旦开始服用,就需要连续服用28天,除非服药过程中确定暴露没有感染HIV的风险,否则绝不能自行停药,也不能随意漏服或调整服药时间。
目前PEP的用药方案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一些服药期间的非特异性不良反应在停药后也会逐渐消失,但你依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药,以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根据指南要求,服用PEP之后病患需要多次进行HIV检测来明确HIV感染的情况,最长可能需要6个月才可排除HIV感染。期间请不要再次发生可能导致感染的高危行为。
关于PEP的更多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dzz/1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