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瑜伽身心不二论细身与细心上
第三节无上瑜伽身心不二论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观。
无上瑜伽把身、心都分为粗、细、最细三个层次,深层为浅层的内在基础,并说在每一层次上,身心都相互依存,一体不二。既重视心识,又重视对心识所依的粗细色身的分析,表现在瑜伽观行上,则既重修心,又重修身,与道教内丹之性命双修颇为相近。
三层身心中,表层粗身,指四大集成的血肉之躯及肉身所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粗心,指前六识的了别活动及其所属受、想、思等心所法,或曰加第七末那识。这一层次的身心功能及身心关系,粗显易见,属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无上瑜伽对此论析不详,无多特色。无上瑜伽阐述最多,从禅学角度看来最具价值的,是对粗身心层下不为常人及近今生理学、心理学所熟知的细、最细两层身心的探讨,这两层身心的建立,多分依瑜伽修习中的内省观察。
一、细身与细心
细身,是由气、脉、明点按一定法则构造而成的内在微细生理机制,为表层粗身心的活动正常进行的本源功能。《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论》云:“心依于身,身之根本为脉,脉中有气与明点,是气与明点依于脉,脉又依于身也。”
1、脉与脉轮
脉,梵语曰nadis,为气所循行的轨道,其相微细,非生理解剖所能发现,其作用略当于中医所言经络。无上瑜伽说人身凡有七万二千脉,分水、气、血三类,各二万四千条。水脉从头顶向下伸,白色;血脉从心间向上伸,属黑白脉之静脉;气脉与黑白脉并行,属动脉,红色。七万二千脉中,主要者有一百二十,切要者有二十四,对瑜伽修习来说,最为重要者,是位于身体中枢部位的左中右三脉,三脉中又以中脉为最极重要。
中脉又名“命脉”,梵语阿缚都底,藏语日武嘛、滚打嘛。关于此脉的位置,密典上有数说,大体相去不远。如《教授穗论》云:
脉谓阿瓦都帝,从顶髻至摩尼及足心际。
摩尼,指男性龟头。《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说“阿斡都帝脉有二:一粗,于脊骨内上下充直,有一道脉;二细,于粗内有一极细白色脉”。并说邻近脊骨的粗中脉为俗谛,脊骨中细如马尾百分之一的细中脉名“命脉”者,乃真谛,乃“依自性习成”,是瑜伽成就时所证见。《大幻化网导引法》分中脉为“住中”、“修中”两说,住中指中脉的天生位置,此在脊骨中;修中,为瑜伽修习时观想的中脉,应在脊骨之前。近人陈健民《曲肱斋文集·中黄督脊辨》曰:
中脉从身之中央得名,不在前,简别任脉;不在后,简别督脉;不在左与右,不在左右之中间,简别脊柱;不在前后之中间,简别黄道(道教所言中黄正脉);乃在前后左右之中央。盖以其为无为法故,而无造作,此坚固不变之中位,应进而认为任运在虚空之中央,任运在法界之中央。
陈氏所言中脉,当为修法时观想的“修中”。
据《大幻化网导引法》说,中脉上端达头顶“梵穴”(囱门处,当百会穴),向前弯下至两眉间印堂而止,下端在脐下四指处与左右二脉会合,交缠而成剪刀形。中脉粗细如笔管,或曰如箭杆、如麦杆,其色外白内红,整体蓝色,或曰外蓝内红。其相有四:薄如莲瓣,直如芭蕉,色如茜草汁(棕红色),明如麻油灯焰。或曰:空如芭蕉,直如箭,红如黄丹,热如劫火。
中脉又分为三段:从眉间上至梵穴下至心间一段,名噶底脉,纯净无染。《金刚鬘本续》云:
连接宝海脉,白腻内复空,精血所未染,大慧由此遍。
即指噶底脉而言,据称此段为超越性智慧的通道。《宁提自本续》谓“心与眼连结,自然大密脉,其名为噶底,状如水晶管”。谓噶底脉外通二目,大圆满“妥噶”法以之为连结内外法界的通道。中脉从心间下至脐下四指一段,名“无我母脉”,染净相杂。中脉从脐下四指至密处(龟头)一段,名“海螺脉”,纯染无净。
左脉,梵名辣麻那,藏语名江嘛;右脉梵名辣罗那,藏名若嘛,左阴右阳,夹持中脉,离中脉约二指许。左脉白色,主运精,右脉红色,主运血。二脉上端经两耳后,通于两鼻孔,下端在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会合。或曰男性左右二脉分别通左右睾丸,女性左右二脉下通子宫。左右二脉呈交叉状,在脉轮处缠绕中脉,形如麻花,故人身左病右痛,右病左痛。左中右三脉在胎中最先生成,然后才依次生其余诸脉。
中脉附近,还有“魔坏脉”,一名“时脉”、“塞脉”,在中脉前,下起脐间,上至喉间。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的脉,如“生病脉”,能生种种疾病。
以中脉为轴,在顶、喉、心、脐等处各辐射出若干支脉,状如车轮,称为脉轮(chakra),对瑜伽修习至为重要。《教授穗论》云:
然于顶髻、顶、喉、心、脐、密轮、摩尼中央,如其次第,有四、三十二、十六、八、六十四、三十二、八支,于莲花及薄伽轮中作脉结形。
莲花,谓脉轮处作盛开莲花状,各轮莲花瓣数不一。脉轮有根本四轮、五轮、六轮、八轮等说。最重要的根本四轮,位于顶、喉、心、脐。
顶轮,又名“大乐轮”,在囱门颅骨下,三角形,赤色,以千瓣莲花(表圆满智慧)为标志,从中脉分出三十二支脉,向下弯如伞形。此轮被认为是打通心灵与宇宙形而上实体联系的关隘,也是心灵解脱肉体束缚而自主生死的门户,是修“颇瓦”(迁移神识、灵魂出窍)法的关键部位。《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谓“于妙(大)乐轮具大力,能有士夫用,相应出生清净果根”。谓此轮与解脱证果有极大关系。
喉轮,又称“报轮”、“报身轮”、“受用轮”,在喉结后,圆形,红色,向外辐射出十六根支脉,朝上仰如碗形。此轮为清净身心而得报身、受用的关键部位。
心轮,又称“法轮”、“法身轮”,在二乳连线中点后,略与心脏同一高度,三角形,或曰卐形,白色。从此辐射出八支脉,向下弯如伞形。此轮是阿赖耶识的中心,为见证心性光明而证“法身”的关键部位。《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谓“是法轮者,如其受用,说无所动而得大果”。谓于此可证“不动智”而得菩提道果。心轮中有黄豆大圆点名“都帝”(和合)者,为阿赖耶识根本,打开此物,是放射本有心性光明之秘要。
脐轮,又名“化轮”、“化身轮”,位于脐后,圆形,杂色。由此处辐射出六十四支脉,向上弯如仰碗,此轮是气、体力和生命热量的中心,是观修而得“化身”的关键部位。
以上根本四轮加“密轮”为五轮。密轮又名“育乐轮”、“生殖轮”,位于会阴之上,当于道教内丹所言“阴跷”、“阳关”。此轮三角形,红色,分出三十二支脉,向下弯如张伞。密轮为中脉基座,被认为是生命能量的发动处,亦为“业气”及末那识所起俱生我执所在之处,故名“生法宫”(一说脐下四指三脉会合处为生法宫)。这是修“拙火”的关键部位。
根本四轮加眉间轮与密杵轮为六轮。眉间轮又名“慧眼轮”,在两眉心三角骨后,分出八条支脉。此轮是超觉视力和直觉的中心,据称打开此轮后易得天眼通。一说成佛后,此轮的位置移到顶上肉髻,称“顶髻轮”。或说顶髻轮在顶轮上四指虚空处,为一观想的部位,又名“梵穴轮”,是修“颇瓦”及获证大智慧的关键部位。密杵抡,位于男性阴茎末端,女性阴蒂末端,分出七条支脉,对修“双运道”者来说至为重要。
五轮加风、火、宝三轮为八轮,风轮即眉间轮,火轮位于心与喉中间,宝轮位于宝珠(龟头)中间,此三名三小轮。
另外,还有“海底轮”,又称“脊根轮”、“力源轮”,位于脊柱基座末端,为生命之气的发源地,被认为藏有无穷的体力潜能。又头颅后有“太阴轮”,一名“精滴轮”,与性能量有很大关系。后腭根部有“甘露轮”,为身中精津渗出的重要部位。它们在瑜伽修习中都各有其特殊作用。
2、气
气,梵语曰Pranā,一译“风”,为古印度《阿闼婆吠陀》以来各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原义为呼吸、生命之气,后来指一种遍布于阳光、空气、水、食物等中的生命之气,近于中国哲学中的元气,故近代多泽为“元气”、“生气”。无上瑜伽中的Prana,主要指人身中的生命之气,被认为是肉眼虽不见,而却具有推动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功用之生命能量。《金刚鬘续》谓“遍身所在一切气,入于一切所作中”,意谓人的整个生命运动都离不开气,生、死、中有(死后至转生的过渡性存在状态)及修道时成就的“幻身”,都是气的作用。该续说气有一百零八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本气、支分气各五种。十种气分别以地水火风空五大为体,各具特定的颜色,各以身中某一部位为生发储藏点,各有其振动所发声,由某梵文字表示,各具特定的生理功能,略如下表所示:
气名
体
色
音
住处
作用
根
本
气
持命气
空大
蓝
a
脐下四指
持寿命,一切气本
下行气
地大
黄
ni
海螺脉
排泄
上行气
火大
红
li
喉轮
饮食语言等
平住气
风大
深绿
yi
心轮前方
消化吸收输送
遍行气
水大
白
u
心轮左方
肢体运动
支
分
气
龙气
空大
蓝
a
心轮西南,隐眼根
生视觉
龟气
风大
绿
ay
心轮西方,隐耳根
生听觉
海马气
火大
红
an
心轮东北,隐鼻根
生嗅觉
提婆气
水大
水大
白
白
u
a
心轮北方,隐舌根
心轮北方,隐舌根
生味觉
生味觉
财生气
地大
黄
al
心轮东方,隐身根
生触觉
十种气在母胎中即开始生发,最先生细持命气,为心气合一之体,从细持命气渐生粗持命气,再渐次生下行气、平住气、上行气、遍行气及五支分气,由五支分气出生五大,至十月胎圆身备。婴孩出生后,十种气各司其职,各住其位,若某一气稍有错乱易位,便会导致该气所生部位及机能的疾病。最根本的持命气若稍错乱,轻则令人疯癫、晕绝,重则死亡。人从生到死,各种气在体内不停地运动循环,其运行分为内行、外行。内行谓气在身内运行,以中脉为中心,从顶喉心脐等轮出,散入余脉,复从余脉回归中脉。诸轮中脐轮为气之根本,从彼处中脉分出十二支脉,为气之迁移宫,凡十二宫,每宫各具五脉、五大,其中六宫主收气,六宫主生气。气之外行,指通过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
无上瑜伽还把气分为业气、智慧气两类。业气,指凡夫业报之身所具五大之气,此气在母胎中与母气相连而行胎息,出生后经鼻孔行外呼吸,吸入之气,经左右二脉与喉心脐诸论,贯穿脐轮十二宫,呼出之气,向上贯穿左右二脉,从右鼻孔出者,为阳性之日气,从左鼻孔出者为阴性之月气。每日所出二万一千六百息中,业气占二万零九二五息。业气出入时,右鼻孔中日气大种之生起与收摄,依次为地、水、火、风、空,每气行三百六十。左鼻所出月气之生起收摄,次第则反之,为空、风、火、水、地,亦每气行三百六十。五大气在鼻孔中出入之孔道亦有不同:地大气从鼻孔下方往来,水大气从鼻孔内方(近鼻梁处)往来,火大气从鼻孔外方往来,风大气从鼻孔上方往来,空大气从鼻孔中央往来。
智慧气,以空大为体,蓝色,能入住于中脉,为产生出世间智慧的物质基础。此气在常人身上,一半入中脉,一半从鼻孔中出入,在每日二万一千六百息中,凡出入六百七十五息,名罗睺罗气。
无上瑜伽还说气在身内外的运行节律,与身外天地日月的运转节律有一致性。《大幻化网导引法》云:
外相一年,为内气一日,外为十二月,内为十二宫。
如外一年为二万一千六百时,内则一日出入凡二万一千六百息。这种小天地等于大天地的思想,盖取自印度教,与道教内丹人身一小天地说亦颇相近。
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第二章由禅思所见的身心世界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陈兵,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年开始研习佛法。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禅个人ngyi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hl/1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