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是我的错26岁美女作家自杀的
大家好,我是圈主华川,育有一儿一女。曾留学欧洲,是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在此与您分享二胎孕、产、育儿知识,以及自家俩宝的亲子教育经验。
文
丹妈
来源
丹妈读童书(ID:jingdiantuhuashu)
这几天,估计大家的朋友圈被一个叫林奕含的台湾女孩的自杀事件刷给刷屏了吧。
下面简单介绍下事件:这个甜美可人,出生医学世家,曾经以台南女中唯一一个满级分,成功考上台北医学院的女孩,台湾新晋畅销书作者。因为13岁时遭到补习老师的一系列诱奸、强暴、性虐,多年来走不出阴影,在今年的4月,26岁的她,在最美的年华,选择了自杀。
在她自杀前,她将自己被性侵的全部细节记录成了一本小说,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小说描述了13岁女主角房思琪被补习班老师性侵最终发疯的故事。
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本小说,在这本名字叫“乐园”的书里,讲述的却是一个地狱般的故事: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退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一个女孩第一次见到阳具,为其丑陋的血筋哑笑,为自己竟容纳的下其粗暴而狗哭”
(敲下这些字我都觉得恶心压抑。)
在采访中,林奕含说:
她常年失眠,因为“每一个晚上都梦见一只阳具在她的眼前,插进她的下体”。
看了9年的精神科医生,长期服药,几次休学,还进过精神病院,也没能走出这延绵不绝的阴影......
这几天,网上有许多文章以此事警示父母在孩子性教育上的缺位。的确,性教育的缺失,确实是当今儿童青少年性侵事件多发的重要成因之一。
不过这次,我想和大家谈的却不止是性教育的问题。
小说里,当林奕含第一次被强迫口交后,老师对她说:“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你懂吗”。
林奕含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傻,她当下就本能地感觉到了抗拒和不对劲,她在小说中写下自己的第一反应是:
“我心想,他搞错了,我不是那种会把阴茎误认为棒棒糖的小孩”。
但为何她还会再赴老师的色狼之约?
甚至在之后隐忍数年,没有报警,最终也只是用写作这样文学而非控诉的方式,去做看似非常无力的声讨?
说实话,我痛恨那位老师的恶行,但我更心疼林奕含的“懂事”。
“他硬插进来,而我要为此道歉”这样的思维到底是谁给林奕含的,是她的父母,林奕含缺的又何止是性的教育?!
?林奕含在小说中曾写道,女主思琪在性侵后曾试探性的和母亲进行过这样的对话:
女:“听说学校有个同学和老师在一起”,
母:“谁?”
女:“不认识”
母:“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思琪不说话了,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
?在林奕含死后,在其父母的公开申明里,他们只是说希望女儿的死能阻止更多类似的事件发生,而完全没有表达要求将罪犯绳之以法的态度。
甚至在当地检察官要求尽快向检方说明案情的情况下,还表示暂时无法面对:
台湾刑事局现在表示由于当事人已经身亡,又没有人报案,就算大家痛恨“狼师”,他们也在程序上无能为力。
?在林奕含的描述里,一直以来,在父母的眼里,体面比她的感受更重要,成绩比心灵更重要。
“这个不停压榨学生的社会需要超级小孩来自慰”。
她在小说里写道,当老师在她家楼下再次要求她赴色狼之约时,她抬起头,“觉得自己看透天花板,可以看见楼上妈妈正在煲电话粥,粥里的料满满是我的奖状”。
妈妈的粥里都是她的奖状,她其实只是在隐晦地表达妈妈的眼里只有她的奖状,妈妈要的是完美的她,而不是真实的她。
她何尝不想向母亲求助,可她却不知从何说起,她不敢让妈妈失望。
甚至在被性侵之后,每日承受巨大的痛苦,她还在努力学习,维持“品学兼优”的形象。
我当然相信林奕含的父母是爱女儿的,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孩子遭受这样的折磨与凌辱。
但她的父母却和咱们许多普通父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给女儿偏执地进行了一种“忍耐就是美德”“发生不好的事,应该先反省自己”“体面比感受更重要”的教育。
而这种教育,相信我们都并不陌生:
?被同学欺负了?——“人家不是那个意思,你想多了,好孩子要学会宽容”
?被老师冤枉了?——“那一定是你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应该先反省自己”
?孩子说心里难受?——“你个孩子哪里有感受,有自尊?”
……
好孩子是不会生气的,是不会讨厌任何人的,女孩子应该是优雅的,完美的。
所以当林奕含这样从小在“好孩子”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即使被老师侵犯了,也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应该是保持完美,反思自己。
甚至在因性侵引发精神疾病之后,林奕含都还在为自己的病感到羞耻:
“生病带给我很大的羞耻感,可能是从小家教的关系,让我觉得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人不怕陷入深渊,只怕无人声援。
她的家教让她不敢声援,不会声援。
恶孩子的怒可以发泄,好孩子心中的苦又有谁能懂?
孔子都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在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教孩子做一个凡事斤斤计较的人。
而是从林奕含事件中可以看出,我们除了要教孩子忍耐、反省、教养,除了抓孩子成绩,给孩子性教育之外,我们欠孩子的教育还有很多,比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育:当孩子委屈难受时,我们应该先停下评判,听孩子说说到底事情是怎么样,尽量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处理,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只教孩子忍,让孩子反思。
我们要告诉孩子,在被侵犯时,忍耐不是美德,生气、反抗、求助才是!
当发现孩子惧怕老师时,对他说,你不要害怕任何人,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只不过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你要尊敬但不要惧怕。
?“解决问题”的思维:即使孩子真的犯错,我们要给孩子的也不应该是一种负面的“羞辱”教育。
而应该教给孩子正面看待“犯错”的思维“犯了错就去解决”——谁都会犯错,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误,妈妈永远会陪你爱你,和你一起想办法去弥补去解决;
这样孩子下次犯错时,或者以为是自己“犯错”时,才不会因为害怕父母嫌弃,而选择隐瞒,酿成更大的错误。
?“比起面子,你更重要”:爸爸妈妈当然希望你能成绩好,出人头地,但比起你的成绩,我们更在乎的是你的健康,你的快乐,你真实的感受。
如果林的父母当年真的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zlyy/1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