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要不断与艺术创作搏斗论纪录片
她,终其一生不断和自己内心纠缠,像是野草般顽强,平日每每游走于幻觉与现实之间,许多信手拈来、轻而易举所勾勒出的画作,都成了一种神秘的符号。
忆想我最初之所以开始接触、并且喜爱上草间弥生(KusamaYayoi,-)的作品,乃缘于年英国著名的老牌出版商企鹅出版社(PenguinBooks)与这位当代前卫艺术界的「圆点女王」,共同合作出版的一部限量典藏书籍《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翌年()旋即由麦田出版社发行了中文译本。
书中透过她那极具魔幻风格——仿佛象征个人(灵魂)精神印记的图腾般、色彩缤纷得令人目眩神迷的「波卡圆点」(PolkaDots)——不仅将英国童话作家路易斯.卡洛尔(LewisCarroll,-)的这部经典原著小说赋予一股浓烈新颖的精神气韵:混乱的、诡谲的、童趣的、荒诞的,其令人惊叹的图文版面(设计)更呈现出恍若超现实空间的视觉感受,仿佛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诱使你我来到一处别有洞天的童话世界。
读着读着,随兴翻开一页又一页,似乎真要情不自禁地掉入一个已然分不清究竟是爱丽丝还是草间弥生的奇幻梦中,使之成为众多丰沛想象的绘本里最独特的一本。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六〇年代末(年)、适逢美国嬉皮风潮席卷之际,草间弥生即已和一群裸体舞者在纽约中央公园的爱丽丝主题铜像(AliceinWonderland)前进行了一系列离经叛道、极具煽动性的「偶发艺术」(HappeningArt,或称「快闪艺术」)形式展演。
如今,在美国当代知名女性导演希瑟.冷次(HeatherLenz)执导的《草间∞弥生》(Kusama:Infinity)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从当年幸存保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胶卷片段里清楚看到:昔日风华正茂的草间弥生在人体模特儿身上彩绘了各式颜色的圆点图案,象征「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意即让自身消失在现场),乃至解放身体并回归宇宙自然状态,借此宣扬「爱与和平」(LovePeace)的反战理念。
而当时打出的标语就是:
我——草间就像穿越镜子的爱丽丝,可以打开通往奇幻与自由世界的大门。
幼年的压抑与恐惧织成一张噬人的网
在导演的镜头下,晚年受访的草间弥生总以一袭亮红色假发、身穿圆点套装的招牌模样现身(光看她本人坐在那里的画面,几乎就是一种行为艺术了)。她的表情与姿态极为像猫,纯净而敏锐(就连眼神也超有戏!),一旦讲起话来耿直率性、毫不遮掩。
身为当今国际艺术市场上最当红的创作明星,年近九旬的草间弥生仍然多产,直教人难以置信。她称自己的作品为「艺术药物」(ArtMedicine),也不只一次在媒体上说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多年来在饱受被精神疾病折磨的岁月里,手中的画笔成了她寻求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
影片前半,草间弥生先是进行了一番自我剖白,揭露出一段段源自童年的创伤史:儿时目睹父亲出轨,且经常被母亲强迫去监视父亲与其外遇对象,对于丈夫的不忠感到沮丧而癫狂的母亲,因此不时地虐打她并禁止她画画。当时母亲总是站在背后没等她画完就把画抢走了,导致她后来在潜意识里养成了快速多产的习惯,因为她要赶在别人把作品抢走之前完工。这些种种痛苦不堪的悲惨记忆,让她此后一辈子都对「性」这件事感到厌恶。
由于长期的精神压力,草间弥生罹患了神经性视听障碍,遂使她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有时看到物体周遭浮现光芒,甚至还会听见动物或植物在说话,隐隐约约、从未间断,令她常有自杀的意图。
于是乎,她开始将这些恼人的幻觉景象画到素描簿上,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的某种信号,当下感受到的惊吓和恐惧也因此慢慢沉淀,于焉造就了草间弥生往后自成一派的超现实画风。
追逐前卫艺术「美国梦」的冷暖际遇
26岁那年(),彼时仍默默无闻的草间弥生鼓起勇气冒昧写了一封信,欲向当时所崇拜的前辈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OKeefe,-)请益,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想要去美国闯荡,信里还附了好几张水彩画。
出乎意料的是,欧姬芙竟然回了信,并且在信中鼓励她。隔年(),草间弥生凑足了一百万日圆,兑换成美钞缝进大衣里,毫无畏惧地向着太平洋彼岸进发。她决心征服纽约,誓言在白人男性艺术家当道的主流艺坛争得一席之地。
经历过一阵初来乍到的孤独与清贫日子,两年后()草间弥生终于得偿所愿,在结集很多当代艺术家而闻名的曼哈顿第十大街的布拉塔画廊(BrataGallery)举办了首次个展,展出一系列几乎与墙同高、满布黑白细密色点如网纹般的画作「无限的网」(InfinityNets),仿佛潜意识里的光点延展出无限想像的精神世界,震撼了当时的纽约艺术圈。
初试啼声即已打响名号的草间弥生,很快接到了来自各地的展览邀约,包括六〇年代初期她开始以各类布料织物缝制成许多阴茎形状的「软雕塑」(SoftSculpture,此处草间将大量堆积的阴茎视为一种隐喻,回应她自幼年以来的性恐惧),以及运用室内墙壁和天花板铺满白底红点及大片镜面的艺术装置,恍如使人进入一种被催眠情境般的「无限镜屋」(InfinityMirrorRoom)在纽约陆续展出,并与安迪.沃荷(AndyWarhol)、约瑟夫.康奈尔(JosephCornell)、唐纳德.贾德(DonaldJudd)等先锋艺术家结为好友。其中她更与康奈尔发展出一段相知相惜的忘年之恋。
但令人尴尬的是,草间弥生后来却指控安迪.沃荷的作品「牛壁纸」(CowWallpaper)抄袭了她在墙纸上印满重复图像的概念,而后另一位前卫艺术家萨马拉斯(LucasSamaras)的镜像艺术亦是模仿了类似草间弥生的镜屋装置,目睹这些男性(白人)艺术家同行一个个偷走自己的构思而赢得掌声,强烈偏执的草间弥生甚至因此一度沮丧地跳楼自杀,所幸未遂。片中一幕,草间仿佛喃喃自语般、搭配自编手势,深情吟唱着一首有感而作的悲伤诗篇〈曼哈顿自杀未遂惯犯者之歌〉(曼哈顿自杀未遂惯犯者之歌):
服下抗忧郁剂,它便离我而去(抗郁剤のんで去ってしまう)错觉的大门被轰然击碎(错覚の扉うち破る)在花的痛苦里,此刻永不终结(花のもだえの中今は果てなく)在天国的阶梯前(天国への阶段)我心在它的温柔里弥留(やさしさに胸果ててしまう)天空传来呼唤,想必一片碧蓝透明(呼んでいるきっとそらの碧さ透けて)与幻想的影子相拥,积雨云升起(幻の影抱く沸きあがる云の色)泪水的声音掩没了玫瑰的色彩(芙蓉いろ食べてみて散る涙の音)我愿化作磐石(わたしは石になってしまう时)不在永恒的时光里,而在即逝的瞬间(永远でなく散る今は)
在影片里,导演企图呈现一种自传式的、宛如好莱坞式的「美国梦」(AmericanDream)的憧憬和失落,除了展示草间弥生早期这些堪比惊世骇俗的作品如何成功地攫取媒体的目光,同时更访问了多位当时纽约艺术圈相关人士,包括艺术家友人、画廊经营者、策展人,藉由他们口述追忆的日常细节,鲜活地勾勒出草间弥生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奋力创作,乃至绝处逢生、屡仆屡起。
人只要活得够久,就有机会看到希望
对照于十年前()由日本导演松本贵子拍摄草间弥生晚年返回东京定居、贴身追访她创作50幅系列绘画「LoveForever」过程的纪录片《草间弥生:最爱自己》(YayoiKusama:ILoveMe),十年后()希瑟.冷次在这部大异其趣的《草间∞弥生》电影里着墨较多的,主要乃集中于战后六、七〇年代在纽约生活16年间的跌宕起伏,极为戏剧化的曲折每每教人心惊,后因频繁曝光的裸露展演与抗争行动(草间的每次行动往往吸引大批记者,并总在警方取缔下收场),令草间弥生很快成为了纽约媒体口中恶名昭彰的「嬉皮女皇」(theQueenoftheHippies)。
回溯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崛起,来自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纷涌入,遂使纽约取代巴黎而成为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前卫艺术中心。
草间弥生的故事,正如影片所述,在她享有海外异邦(美国纽约)一阵短暂而激情的盛名过后,随即迎来的,却是故乡(长野县松本市)的父老乡亲们对她的冷遇。当时日本媒体普遍将她视为伤风败俗的「丑闻女王」,并且影射她的私生活混乱,种种负面评论给予草间带来沉重的打击,导致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选择住进了精神疗养院,自此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其后,在相当一段漫长的岁月里,草间弥生并没有得到她应有的认同。在饱受恶意批评的同时,却仍每天孜孜矻矻往返于工作室和疗养院之间,毫不停歇地坚持与她的艺术创作搏斗。直到她六60岁时()才重出江湖,由女性艺术家兼策展人孟若(AlexandraMunroe)于纽约国际当代艺术中心策画「草间弥生回顾展」,接着又在64岁()那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正式确立了她在国际艺术界的指标地位,日后与众多流行品牌的跨界合作更把她推到时尚的巅峰。
端看草间画作里流露的强烈精神力量、奇幻缤纷的心象(图腾)线条,常令我不禁想起台湾七〇年代本土素人画家洪通,他们作品里都有一种充满乡俗的童趣和宗教信仰的神秘感,特别吸引孩童的兴趣。
对我们来说何其幸运的是,草间弥生始终没有真正自杀成功。所谓的盖棺论定,前提不光只是作品本身要够好,往往人也要有足够丰沛的意志能活得够久。
高龄九十的草间弥生迄今构筑的异想世界依然青春勃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lkr.com/ways/14051.html